培育一批影响力大、竞争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,创建3-5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(工业信息安全),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大幅提高。
二、主要行动
(一)安全管理水平提升
落实企业主体责任。企业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》建立工控安全责任制,明确企业法人代表、经营负责人第一责任者的责任,组建管理机构,完善管理制度。贯彻落实《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指南》安全要求,持续加大工控安全投入,落实防护技术改造和隐患治理专项经费,积极开展防护能力评估。
落实监督管理责任。工业和信息化部统筹制定工控安全政策标准,开展宣贯培训,定期组织全国检查评估,对纳入审查范围的工业控制系统产品与服务实施安全审查。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加快工控安全地方性法规建设,建立重要工业控制系统目录清单,加强日常监督管理,安排专项资金推动地方监测、预警、应急等保障能力建设,持续完善地方工控安全保障体系。
(二)态势感知能力提升
建设全国工控安全监测网络。支持国家级工业信息安全技术机构持续完善主动监测、被动诱捕、威胁情报获取等工控安全在线监测手段,扩展工业控制系统资产识别种类,提高识别精准度和搜索效率。建设以国家工控安全在线监测平台为中心,涵盖省级重要节点的监测网络,实现对全国重要工业控制系统运行状态、风险隐患的实时感知、精准研判和科学决策。
实施信息共享工程。鼓励行业主管部门、企业、科研院所、联盟协会等机构和个人积极参与信息共享工作,建立共享清单,明确共享内容,推动形成政府引导、企业主体、社会参与、利益共享的工作机制。充分利用云计算、大数据等技术手段,建设国家工控安全信息共享平台,实现信息的安全、可靠、及时共享。
(三)安全防护能力提升
加强防护技术研究。支持建设工控安全靶场、仿真测试等共性技术平台,研发工控安全防护技术工具集,加强分区隔离、安全交换、协议管控等关键技术攻关。开展防护能力建设试点示范,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安全防护整体解决方案。探索工业云、工业大数据等新兴应用的安全架构设计,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技术研究和创新。
建立健全标准体系。制定工控安全分级、安全要求、安全实施、安全测评类标准,加快工控安全防护能力评估、工业控制系统设备产品安全、工业互联网平台安全等急用先行标准的发布和应用,鼓励企业、科研院所、行业组织等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。
(四)应急处置能力提升
开展信息通报预警。制定《工业信息安全信息报送与通报管理办法》,建立信息通报员、日常信息通报、应急信息通报、风险预警等制度。建设工控安全信息通报预警平台,及时